哎呀,最近网上有这么一件事儿,挺有意思的,也挺值得我们大家伙儿琢磨琢磨的。
就是一位老奶奶,年纪挺大了,可人家不服老,自己一个人跑去西双版纳玩儿了半个月。
这事儿听起来就让人觉得稀奇,对吧?
毕竟在咱们普通人的印象里,老人家出门旅游,那得儿女陪着,或者跟团,哪有自己一个人闯荡的?
这老奶奶是从广西桂林出发的,一路去了昆明、弥勒,最后到了西双版纳。
你想想,这跨了多少省啊,走了多少路啊!
而且,人家住的酒店,一晚上才70块钱。
这价格,在现在这个旅游旺季,西双版纳那种地方,简直就是白菜价了。
这可不是一般的能干,能把旅游的花销控制成这样,一般人还真做不到。
后来呢,碰巧遇上了一个网友,就是文章的作者。
这老奶奶也挺健谈的,跟人说了自己的情况。
她说自己退休都二十多年了,孩子们也都成家立业了。
至于老伴儿呢,跟她兴趣不投,两个人出去玩儿容易吵架,所以干脆就自己出来玩儿了。
这话听着,是不是觉得挺洒脱的?
不为别人委屈自己,想干嘛就干嘛,这精神头儿,年轻人看了都得佩服。
本来呢,这作者和老奶奶都到了一个景区门口,想着一块儿进去玩儿。
结果就出岔子了。
景区有个优惠,买90块钱的门票,就送60块钱的电瓶车票。
作者觉得挺划算的,就同意买了。
可这老奶奶呢,死活不买那电瓶车票,说自己“害怕不敢坐”。
这一下,作者就有点儿纳闷了,心想,这大老远跑出来玩儿,怎么就为这60块钱的电瓶车较劲呢?
更离谱的事儿还在后头呢。
作者买了票,进了公园,可那老奶奶却被拦在了外面。
原因是什么呢?
景区的规定是70岁以上的老人可以免费或者有优惠,可人家景区看的是身份证上的出生日期。
老奶奶的身份证上写着她是1955年12月出生的,按身份证算,还没到70岁呢。
可老奶奶自己说,她实际年龄都73了。
但景区的工作人员就认死理儿,只认身份证上的信息,不认你嘴上说的。
这下没办法了,老奶奶只能又跑回去买票。
这事儿一出,作者心里就挺感慨的,觉得老奶奶出门在外,不应该这么在乎钱,应该学学年轻人,潇洒一点。
这不,文章的标题都叫“作为老年人也不妨学学”呢。
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事儿,从头到尾捋一捋,看看这里面到底有多少门道。
首先,咱们得说说这老奶奶的“独自旅行”。
咱们中国人讲究“老有所依”,很多老人退休后,都是帮着带孩子,或者跟儿女住一块儿,平时活动范围也就家门口那一片儿。
可这位老奶奶呢,自己一个人,背着包就出来了,从广西跑到云南,走了大半个月。
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,需要很大的勇气和独立性。
你想想,人生地不熟的,万一遇到点什么事儿,可怎么办?
但她就是敢!
这说明咱们现在的老年人,思想观念也在变,不一定非要围着儿女转,自己也能活出精彩来。
而且,她能把住宿费控制在70块钱一晚,这不光是省钱,更是一种生活智慧。
她可能觉得,出来玩儿,重点是看风景、体验生活,而不是住多豪华的酒店。
能省的钱,为什么不省呢?
这跟咱们年轻人追求的“穷游”有点异曲同工的意思,只不过,这是“老龄穷游”。
再来说说这个“害怕不敢坐电瓶车”的事儿。
作者觉得老奶奶是“在乎钱”,可咱们换个角度想想,是不是就只有“在乎钱”这么一个原因呢?
我觉得不一定。
首先,60块钱的电瓶车票,对于一个精打细算的老人来说,确实不是小数目。
她可能觉得,既然能走,为什么要花这个钱呢?
走路还能锻炼身体,顺便看看沿途的风景,一举两得。
其次,有些老年人确实对乘坐这种景区里的电瓶车会感到不适应,可能觉得速度快、颠簸,或者人多挤着不舒服。
就像有些老人怕坐飞机,怕坐过山车一样,这是一种生理或者心理上的不适。
还有一种可能,就是她想自己掌控行程。
坐电瓶车就得跟着车的路线走,不能随便停下来。
可自己走路呢,想在哪儿停就在哪儿停,想看多久就看多久,更自由。
所以,这“害怕不敢坐”,可能不仅仅是钱的问题,更是生活习惯、身体状况和个人偏好的一种体现。
咱们不能简单地用“在乎钱”来概括所有老人的行为,他们有自己的考量和活法。
接着,咱们就得好好说道说道这个“身份证年龄”的乌龙了。
老奶奶明明说自己73岁了,可身份证上显示还不到70岁,结果就享受不了优惠,被景区拦住了。
这事儿听起来就让人觉得挺窝火的。
你说这科技发展了,咱们生活是越来越方便了,可有时候,这“认死理儿”的机器和规定,也真是让人哭笑不得。
为啥会出现这种情况呢?
第一,历史原因。
咱们国家以前户籍管理没那么严谨的时候,有些地方在登记年龄的时候,可能存在一些误差,或者为了方便,就把年龄写小了或者写大了。
所以,有些老人的实际年龄和身份证上的年龄,确实存在出入。
这可不是老奶奶故意骗人,而是历史遗留问题。
第二,制度的僵化。
景区制定优惠政策,是为了照顾老年人,这出发点是好的。
但是,只认身份证这一种凭证,就显得有点儿太死板了。
你想想,来旅游的老人,除了身份证,可能还有老年证、社保卡什么的,这些证件上很多也都有年龄信息。
如果能多方面核实一下,或者人性化一点,比如让老人写个声明之类的,是不是就能避免这种尴尬了呢?
这种“一刀切”的规定,虽然方便了管理,却牺牲了服务的温度。
第三,是咱们社会对老年人服务意识的缺失。
现在很多地方都在讲“适老化改造”,可不仅仅是加个坡道、装个扶手那么简单。
更重要的,是服务理念的适老化。
面对老年人,尤其是那些可能对现代科技不那么熟悉的老年人,咱们的服务人员能不能多一点耐心,多一点理解,多一点变通?
而不是冷冰冰地一句“规定就是规定”,就把人拒之门外。
这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损失,更是对老人情感上的伤害。
你想想,一个70多岁的老人,兴高采烈地出门旅游,结果在景区门口被自己国家的规定给拦住了,这心里该多难受啊?
最后,咱们再回到文章作者的那个观点:“出门在外不要太在乎钱了,作为老年人也不妨学学年轻人,潇洒走一回,走一回也无悔。”这话,说得挺有道理,也挺能引起共鸣的。
但我觉得,这“潇洒”的定义,可能每个人都不一样。
年轻人追求的潇洒,可能是住网红酒店,吃特色大餐,体验各种新奇刺激的活动,然后发朋友圈炫耀。
这是一种潇洒。
可对于这位老奶奶来说,她的潇洒,可能就是自己一个人,按照自己的节奏,走到想去的地方,看到想看的风景,花最少的钱,体验最纯粹的乐趣。
这何尝不是另一种潇洒呢?
她用70块钱一晚的住宿,换来了半个月的自由和快乐,这笔账,她自己心里肯定算得门儿清。
咱们不能要求所有老年人都像年轻人一样去消费,去旅游。
每个人的经济条件不一样,生活观念不一样,对“享受”的定义也不一样。
咱们国家的老年人口越来越多,到2022年底,60岁以上的老人已经超过了2.8亿,占总人口的近20%。
这么庞大的一个群体,他们的需求是多元的,他们的生活方式也是多样的。
所以,咱们在看待老年人消费和生活的时候,应该多一份理解和包容。
他们有他们自己的生活智慧和消费哲学。
他们可能更看重实用、性价比,更懂得如何把钱花在刀刃上。
这并不是“抠门”,而是一种经历过岁月沉淀的智慧。
当然,如果条件允许,咱们也鼓励老年人多出去走走,看看外面的世界,丰富自己的晚年生活。
但这种“出去走走”,不一定非要大手大脚花钱,不一定非要住五星级酒店,不一定非要跟年轻人一样追求潮流。
只要是自己开心的,舒服的,那就是最好的“潇洒走一回”。
说到底,这事儿给咱们提了个醒:在咱们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里,在追求效率和智能化的同时,千万不能忘了那些可能跟不上节奏的老人。
咱们的政策制定、服务提供,都应该多一份人情味,多一份对弱势群体的关怀。
让科技有温度,让服务更贴心,让咱们的老年人都能活得更舒心,更体面。
这才是咱们社会进步的真正体现。
盈亚配资-合规配资平台-配资网前十名-互联网股票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