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件文物跨越了时空的界限,堪称国宝。它与中国所有青铜器并肩齐名,堪称青铜器的代表之一,并且被誉为九大镇国之宝之一。这件珍贵的青铜器便是“西周利簋(guǐ)”。其独特之处在于簋腹内底刻有四行32个字的铭文,铭文清晰记录了武王伐纣的日期,并精确到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。这一铭文不仅为商朝的历史分期提供了明确的时间标尺,也使得这件文物在史料价值上无人能及,其他任何文物都无法比拟。
1976年,在陕西临潼的一位农民打井时,意外地发现了一处西周时期的珍贵窖藏,出土了151件青铜器。其中最著名、最具历史意义的便是这件西周利簋。利簋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其精美的工艺和时代特征,更因为其簋腹内底的铭文,铭文内容如下:
“珷征商,唯甲子朝,岁鼎,克昏夙有商,辛未,王在阑师,锡有(右)事(史)利金,用作檀公宝尊彝。”
展开剩余78%铭文中,“珷”指的是周武王,“朝”指的是早晨,“岁”意味着进行岁祭,“贞”指卜问的行为,“锡”即赐予之意,“利”是一个人名。整篇铭文的意思是:“武王出征商朝,在甲子日清晨,首先举行岁祭并进行了卜问,结果卜象吉利,预示可以顺利灭商。八天后,在辛未日,武王在富自之地赏赐了一位名叫利的官员,并送给他一件铜器作为纪念。”
这件铜器的主人名叫利,是牧野之战的亲历者之一。战斗结束后,利为了纪念自己获得武王赏赐的荣耀,特地制作了这件铜器。铭文中的“牧野之战”在“甲子日”发生的记载,直接验证了中国古文献的可信度。更重要的是,这段铭文与《周书·世俘》中的“甲子朝”和《尚书·牧誓》中的“甲子昧爽”相吻合,显示了“牧野之战”这场决定商朝灭亡的历史事件的确切时刻。
“牧野之战”究竟是什么战役?它是武王伐纣的最终决战,也是西周建立的奠基之战。武王继位的第二年,便亲自率兵深入商朝国土,作出最后的决胜准备。为了增强士气,他让军中供奉父亲文王的神主牌,表明自己是奉父亲遗志出征的。他告诫司马、司徒、司空等官员:“我虽愚钝,但祖先为我选拔了许多德才兼备的将领,并为我打下了灭商的基础,我所要做的,便是完成先祖未竟的事业。你们必须严守纪律,力争立下赫赫战功,帮助我早日完成灭商之愿!”
同样,姜子牙作为武王的辅佐,也发布了命令,要求整顿军队,准备渡河所需的船只,严禁任何迟到者,否则将处以极刑。武王带领大军渡过黄河时,看到兵员齐整,士气高昂,心中充满了信心。传说船行至黄河中段时,一条银白色的大鱼跃入武王的船中,武王为了鼓舞士气,声称:“商朝崇尚白色,这正是商朝灭亡的预兆!”此时,一颗红色流星划破天空,轰鸣的声音更是增强了这场战争的肃杀气氛。
周军迅速突破,直指孟津。此时,愤恨商纣王的各地诸侯纷纷响应号召,汇聚到孟津,形成了强大的联军。短短时间内,便有800多个诸侯前来支援。各位诸侯纷纷表示:“此时正是灭掉商朝的最佳时机!”然而,周武王此次出征并非直接灭商,而是一次军事演习,目的在于评估商朝的力量。通过这一行军,武王意识到周朝的力量尚不足以一次性摧毁商朝,因此他选择暂时撤兵,回国加强准备,等待更有利的时机。
两年后,武王得知商朝内部发生了动荡,许多商朝的高官被纣王杀害或监禁,一些人逃亡,商朝已无再度振兴的可能。这时,武王意识到灭商的时机已成熟,便集结兵力,再度出征。他传令各国诸侯:“商纣暴政,民众疾苦,正义之士应当前来共同灭商!”于是,武王率领由300战车、3000虎贲士兵、4.5万甲士组成的强大大军出发,直奔商都。
公元前1027年2月,甲子日的清晨,周武王的灭商大军在离商都仅70多里的牧野(今河南淇县南)展开决战。大军准备齐全,武王手持闪亮的大钺,坐镇指挥。战前,他命令大臣安抚那些恐慌的商朝贵族:“不要害怕,这场胜利是天命所归!”战斗开始后,武王亲自前往纣王的焚烧地点,心中的仇恨无法平息,他亲自射箭三次,以解心头之恨,并将纣王的头颅悬挂在大旗上示众。接着,他也命令射杀了纣王宠幸的妲己等人,并将她们的头颅展示在小旗上。武王为父、兄报仇雪恨后,便带着胜利的果实离开商都,回到军营。
次日,武王在社坛举行了盛大的仪式,宣告:“周朝已灭商朝,天命让我来治理天下!”西周朝的建立由此正式宣告。
《尚书·牧誓》详细记载了武王出征前的誓词,甚至准确记载了开战的甲子日清晨。尽管对于《尚书·牧誓》的成书年代学界尚存争议,但铭文对“甲子日”这一时刻的确认,为我们提供了史实的依据。直到这件陕西临潼出土的西周铜器“利簋”被发现,才真正锁定了“牧野之战”发生的具体时间——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。文物的奇妙之处,在于它能够将我们带回那个历史时代,仿佛能看到周武王、姜子牙在灭商后的喜悦与激动。
发布于:天津市盈亚配资-合规配资平台-配资网前十名-互联网股票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